重磅!
東莞放大招!
萬眾矚目!
“莞版實體經濟十條”出爐!
到2020年擬為企業減負350億
電費要降,
運費更省,
稅負減輕了,
貸款有貼息,
辦事更省時輕松了……
下面這件大事不看就虧大了~
10月20日,東莞市貫徹省降低制造業成本全面推動實體經濟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會議在市會議大廈召開。會議重點解讀了新出臺的東莞市“實體經濟十條”政策體系,將通過“七減三加”共36項細分措施,努力打造營商成本“洼地”、培育新動能。通過貫徹落實這些政策措施,從2017年至2020年,我市預計可幫助企業減負共計約350億元。
市委副書記、市長梁維東出席會議并講話,強調要從全局全域全時的高度充分認識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貫徹落實好省市實體經濟十條,更好地推動全市廣大企業和實體經濟加快發展。
力度:
四年預計為企業減負350億元
今年8月,《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出臺,成為我省降低企業成本、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又一創新性措施。
為有效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我市快速響應落實“省實體經濟十條”要求,近日印發出臺了東莞市“實體經濟十條”——《東莞市貫徹廣東省降低制造業成本若干政策措施全面推進實體經濟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實施方案》。
據介紹,從2017年至2020年,我市預計可幫助企業減負共計約350億元。事實上,近年來,東莞嚴格按照中央、省的要求,打出降成本組合拳,扎實推動各項減稅降費政策落地。特別去年《東莞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2016-2018年)》出臺以來,降成本工作成效“看得見、摸得著”。去年全年,我市共為企業減負約221.1億元。而截至6月底,我市今年上半年累計已為企業減負約120.85億元。
減法:
至2020年為企業減稅降費263億元
據悉,東莞“實體經濟十條”36項措施中,有10項是通過直接減稅降費給企業經營成本做“減法”的。據初步核算,至2020年,整個做“減法”的政策將為企業減負263億元。這充分表明了廣東省和東莞市為企業降低成本的決心和力度。
會議透露,東莞將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撬動企業實現加快轉型發展。
比如,為培育制造業新興支柱產業,我市計劃4年安排57億元,統籌整合科技東莞專項資金,支持制造業研發、中試、產業化、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建設等。
為支持企業技改,我市計劃4年安排8億元引導企業機器換人,并將原“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的資助門檻提高到500萬元以上。
為推動企業上市、幫助企業融資,我市計劃4年安排7億元,用以獎勵上市掛牌企業,鼓勵設備融資租賃以及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貼息。
焦點:
降低用地成本盤活土地資源
車船稅、社保支出、貸款利息、
用電成本、物流運費……
梳理36項舉措,每一項都針對的是企業日常經營支出和各項生產要素成本,讓莞企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政策紅利”。這其中,解決企業關注的用地問題成為“降成本”組合拳中的一記重拳。
譬如,在稅收方面,自2017年1月1日起,我市城鎮土地使用稅下調至2元-10元/平方米,工業用地稅額標準為上述稅額的50%左右。東莞將在國家、省規定的稅額幅度內,出臺降低城鎮土地使用稅適用稅額標準,通過重新調整劃分各鎮街的土地級別和稅額標準,降低企業稅負負擔。經匡算,這一調減幅度約達32%,預計至2020年,可為企業累計降低城鎮土地使用稅16億元。
為了降低工業企業用地成本,東莞還將計劃完成全市工業保護線專項規劃,制訂出臺政策規范“工改居”“工改商”項目的準入門檻與條件,有效減少甚至杜絕工業房地產化的市場預期;統籌使用省下達我市的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確保新增用地70%以上用于重大項目;鼓勵和引導鎮街(園區)根據產業生命周期、企業資金實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靈活確定工業用地的出讓年限。
為了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我市還將創新探索一系列用地政策。譬如,實施制造業企業廠房產權分割的試點工作:對市 “倍增計劃”試點企業的工業物業實施產權分割,用于引進相關產業鏈合作伙伴的產業項目,可分割轉讓的建筑面積最高不超過總計容建筑面積的 25%。
重點來了!
政策“紅包”搶先看
要點
01
土地使用稅:
自2017年1月1日起,東莞城鎮土地使用稅下調至2元-10元/平方米,工業用地稅額標準為上述稅額的50%左右。調減幅度約達32%,預計至2020年,可為企業累計降低城鎮土地使用稅16億元。
要點
02
車船稅:
將車輛車船稅適用稅額降低到法定稅率最低水平,降低符合核定征收條件企業的購銷合同印花稅核定征收標準,這兩項措施可分別降低企業成本5.7億元、1.6億元。
要點
03
物流運費:
省屬國有交通企業全資、控股的高速公路路段,對使用粵通卡支付通行費的合法裝載貨運車輛,試行通行費八五折優惠的政策。落實相關免費通行政策,從嚴查處高速公路服務、車輛救援服務各種亂收費行為。至2020年,可降低企業運輸成本15億元。
要點
04
社保支出:
東莞“失業保險費率”“基本醫療保險費率”以及“工傷保險費率”,均執行全省最低標準。經匡算,至2020年,將合計為企業降低社保成本總額高達119億元。
要點
05
電費:
從2017年1月1日起,將我市大工業電度電價和一般工商業電度電價每千瓦時統一降低2.33分;從今年不同時期取消、降低部分隨電量征收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對電網企業向用戶收取的高可靠性供電費用標準和臨時接電費用標準在現有基礎上降低30%。至2020年,將合計為企業降低用電成本高達100億元。
要點
06
融資成本:
通過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和每年安排6000萬元的貸款貼息資金,調動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積極性。加大專利質押融資支持力度,優化融資擔保等行業的政策扶持環境,繼續設立省市共建的中小企業設備融資租賃資金。至2020年,以上措施將合計為企業降低融資成本7億元。
要點
07
辦事成本:
對投資項目立項、報建、驗收階段涉及的行政許可、公共服務和其他事項進行精簡,通過實行規劃、住建并聯審批制度,減少審批時間,可為項目開工建設節約3-6個月的時間。對已辦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等審批手續的產業園區,參照省的做法執行,其符合條件的入園建設項目可簡化或免予辦理相關手續。
要點
08
廠房產權分割:
對市“倍增計劃”試點企業的工業物業實施產權分割,用于引進相關產業鏈合作伙伴的產業項目,可分割轉讓的建筑面積最高不超過總計容建筑面積的 25%。
要點
09
歷史遺留問題:
省國土廳已初步選定我市作為全省解決重點制造業企業用地歷史遺留問題的試點城市。下來,我市將用好該政策,完善相關土地出讓手續。
要點
10
技術改造:
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對智能制造示范、首臺(套)重點技術裝備等項目予以資助。繼續用好用足普惠性技改事后獎補政策,將扶持門檻降低至營業收入1000 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擴大政策受惠面。
新聞加點料:
倍增企業規模效益雙雙大增
帶動全市工業增速領跑全省
“倍增計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扛鼎之作。會議通報了我市“倍增計劃”工作推進情況: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倍增取得階段性成效,倍增試點企業總體發展態勢良好,呈現出“兩個領先”的發展特點。
一是生產規模擴張領先全市水平。1-8月,205家“四上”(“四上企業”指規上工業企業、限上服務業企業、限上批零企業、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倍增試點企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74.2億元,同比增長39.6%。其中195家規上工業倍增試點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32.5億元,同比增長38.2%,比全市規上工業水平高18.2個百分點。
二是企業效益領先全市水平。1-8月,214家倍增試點企業合計完成稅收64.4億元,同比增長26.4%,比全市稅收增速高3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倍增試點企業合計實現利潤91億元,同比增長23.9%。
正是在倍增企業的帶動下,我市工業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1-8月,我市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2111.7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居全省首位,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高5.3個百分點,比珠三角高4.9個百分點。此外,我市實施“倍增計劃”的有關政策措施,獲得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作為先進經驗全省推廣。
來源:東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