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2012年第三季度石油石化市場綜述
發布時間:2012-11-15 瀏覽次數:4440次
今年年初以來,受國際油價大起大落、國內經濟增速減緩和石油消費增速回落,尤其是第二季度成品油價格“三連跌”的影響,國內石油石化產業增速放緩,運行難度加大,多項經濟指標出現不同程度的調減和下滑。進入第三季度,石油石化產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將穩增長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計增加有效供給,油氣生產企穩回升,總體向好,出現了一系列積極、可喜的變化,迎峰度夏、秋收秋種等重點時段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多年出現的柴油供應緊張局面沒有出現,滿足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油用氣需要,為“穩增長,促發展”,實現石油石化產業全年生產建設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季度,我國石油采掘業穩定運行,原油生產穩中有升,產量逐月小幅增長;石油加工業明顯回升,主要產品產量增長較快;石油化工基礎類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石油對外貿易出現一系列較為積極的變化。這說明國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強化節能減排,嚴格控制不合理石油消費取得積極成效;也說明石油石化產業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能力和水平有較大提高。
石油采掘業穩定運行,石油加工業明顯回升,主要石油產品產量增長較快
2012年第三季度,我國石油采掘業穩定運行,原油生產穩中有升,產量逐月小幅增長;石油加工業明顯回升,主要產品產量增長較快;石油化工基礎類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石油對外貿易出現一系列較為積極的變化,石油庫存較為充裕,市場供應充足。
國家統計局和石油化工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至9月份,國內累計生產原油15420.4萬噸,同比增長0.6%,第三季度生產原油5198.8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0.8%,產量逐月小幅增長。其中,7月份生產原油1702.6萬噸,同比增長1.4%;8月份生產原油1752.8萬噸,同比增長2.5%;9月份生產原油1743.4萬噸,同比增長7.5%,增速達年內高點。1至9月份,國內累計加工原油34305.2萬噸,同比增長2.2%,第三季度加工原油11066萬噸,加工量持續回升。其中,7月份加工原油3760.4萬噸,同比增長1.1%;8月份加工原油3774.2萬噸,同比增長1.5%; 9月份加工原油3876.1萬噸,同比增長7%,增速也達年內高點。
在原油產量和加工量穩步回升的基礎上,主要石油產品產量增長較為明顯。1至9月份,國內累計生產成品油20779.2萬噸,同比增長4.7%。累計生產汽油6565.3萬噸,同比增長8.9%, 其中9月份生產汽油764.5萬噸,同比增長12.6%;累計生產柴油12647.8萬噸,同比增長1.8%, 其中9月份生產柴油1396.6萬噸,同比增長6.0%;累計生產煤油1566.1萬噸,同比增長11.9%,其中 9月份生產煤油192.8萬噸,同比增長19.2%;累計生產潤滑油629.6萬噸,同比下降0.3%, 其中9月份生產潤滑油76.3萬噸,同比增長7.0%;累計生產燃料油1388.6萬噸,同比增長4.0%,其中 9月份生產燃料油173.9萬噸,同比增長13.4%。主要石油產品產量增長明顯,尤其是第三季度末增長較快的情況表明,盡管受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石油消費增速持續回落的影響,石油石化產業面臨較大困難,但供需基本面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仍然運行在目標區間內,呈現企穩回升,總體向好的發展勢頭。
石油化工基礎類產品產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1至9月份,國內累計生產乙烯1105.6萬噸,同比下降2.9%,其中9月份生產111萬噸,同比增長3.7%;累計生產合成樹脂及共聚物3848.7萬噸,同比增長6.6%,其中9月份生產 433萬噸,同比增長2.7%;累計生產合成橡膠278.5萬噸,同比增長6.5%,其中9月份生產32.7萬噸,同比增長19.2%;累計合成纖維單體1611.1萬噸,同比增長10.5%,其中9月份生產171.4萬噸,同比0.3%;累計生產合成纖維聚合物1174.7萬噸,同比增長10%,其中9月份生產131.5萬噸,同比增長5.6%;累計生產化學纖維2835.2萬噸,同比增長12%,其中9月份生產330萬噸,同比增長8.9%;累計生產合成洗滌劑647.2萬噸,同比增長 8.8%,其中9月份生產79.8萬噸,同比增長7.7 %;累計生產塑料制品4112.6萬噸,同比增長10.2%,其中9月份生產506.8萬噸,同比增長6.7 %;累計生產化肥5731.8萬噸,同比增長13.7%,其中9月份生產680.2萬噸,同比增長15.4%。 從石油化工業主要產品生產情況來看,除乙烯外,其余產品均保持較快增長,一些產品還呈現兩位數增長態勢。乙烯生產也在第三季度末企穩回升,增長3.7%。
在國內石油石化生產穩步發展、產品產量保持增長的同時,第三季度石油對外貿易也出現了一系列較為積極的變化。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1至9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0037萬噸,同比增長7.1%,累計進口額1635.8億美元,同比增長14%。第三季度進口原油6031萬噸,為2011年以來低點,原油進口均價為每桶102.36美元,也為2011年以來的低點,呈現量價雙回落態勢。其中,7月份進口原油2183.1萬噸,同比增長12.3%,進口額158.4億美元,同比增長1.4%,進口量增幅高出進口額增幅10.9個百分點,說明當月用較少的外匯進口了較多的原油。8月份進口原油1839.8萬噸,同比下降12.6%,進口額134.8美元,同比下降20.5%,進口額降幅高出進口量降幅7.9個百分點,說明當月也用較少的外匯進口了較多的原油。8月份進口原油同比實際減少外匯支出34.79億美元,創22個月以來新低。9月份進口原油2008.1萬噸,同比下降1.8%,進口額160.3億美元,同比持平。
另據統計,1至9月份,我國累計進口成品油(汽、柴、煤油合計)492.3萬噸,同比下降19.3%,進口額50.2億美元,同比下降16.8%,也呈現量價雙回落態勢。1至9月份,我國累計出口原油188.4萬噸,同比下降3.5%,出口額17.3億美元,同比增長20%;累計出口成品油857.7萬噸,同比下降14.6%,出口額89.8億美元,同比下降5.8%。出口量減幅明顯大于出口額減幅,說明今年我國石油對外貿易用較少原油、成品油出口換取較多的外匯收入。
我國石油消費連續多年高速增長,進口居高不下,去年成品油進口創出2008年以來歷史新高,石油進出口總額增幅連續四個季度高達36%以上,陷入了“買漲不買落”的怪圈。今年受國內經濟減速,外需不足,內需不旺的影響,石油消費增速回落,石油進出口隨之下降。與此同時,國際油價大起大落,劇烈震蕩,國內成品油二季度“三連跌”之后,第三季度又出現了“兩連漲”,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市場,石油對外貿易出現了一系列較為積極的變化。一方面說明,國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強化節能減排,嚴格控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費,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方面也說明,石油石化產業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這突出表現在第三季度進口原油量價雙回落上,尤其是8月份用較少外匯進口了較多的原油,進口原油同比實際減少外匯支出34.79億美元,創22個月以來新低。說明石油進口“買漲不買落”的現象,在今年第三季度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觀。
第三季度我國生產天然氣248.6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7月、8月和9月三個月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速分別為1.4%、5.3%和8.2%,呈現逐月遞增態勢。在國內生產穩步增長的同時,天然氣進口增勢強勁,一批大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相繼建成并迅速投產。隨著西氣東輸管線不斷擴建,我國正處在天然氣消費爆發式增長的前夜。
國內天然氣生產穩步增長,進口增勢強勁,呈現產銷兩旺喜人發展景象
2012年第三季度,我國天然氣生產穩步發展,產量逐月遞增,天然氣進口增勢強勁,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齊頭并進,迅猛增長,呈現產銷兩旺的喜人發展勢頭。石油化工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1至9月份,國內累計生產天然氣780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3%。其中,第三季度生產天然氣248.6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7月份、8月份和9月份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速分別為1.4%、5.3%和8.2%,呈現逐月遞增態勢。
在國內生產穩步增長的同時,天然氣進口增勢強勁。1至9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天然氣285.3億立方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9.1%。其中,進口管道天然氣139.7億立方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6.9%,7、8、9三個月管道天然氣進口同比增速分別為41.3%、53.9%和39.1%;進口液化天然氣145.6億立方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2.4%,7月、8月和9月三個月液化天然氣進口同比增速分別為12.6%、3.5%和20.1%。
管道天然氣進口增勢強勁的主要原因,是西氣東輸二線建設的快速推進。西二線是我國第一條引進中亞天然氣的大型跨國管道工程。2008年2月開工建設, 2011年6月主干線全線貫通開始送氣。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已累計輸送中亞天然氣368億立方米。與此同時,西二線8條支干線也已基本建成,目前正加緊末端20.44公里香港支干線收尾施工,預計今年年底西二線全面建成投產。屆時,來自中亞的天然氣將橫跨東西、貫穿南北、輻射我國中部、南部和珠三角,直達香港,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國天然氣大動脈,年輸氣量達300億立方米,可使沿線4億國民受益30年。
液化天然氣進口增勢強勁的主要原因,是一批大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LNG)項目的相繼建成并迅速投產。目前,我國已與澳大利亞和卡塔爾等國簽訂多個長期液化天然氣供貨合同,在海南、廣東、上海、福建、浙江、天津、遼寧、江蘇、河北和山東等沿海省市建成了10多個LNG項目。截至第三季度末,我國液化天然氣日處理能力已達2138萬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的840萬立方米相比,激增1298萬立方米,翻了一番半。“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成17座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年液化天然氣接收能力將達到900億立方米。
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9月份,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已達1065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3.6%, 預計全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1500億立方米左右,與2008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隨著西氣東輸三線工程建設的開工建設,迅速上馬,我國天然氣生產和消費又將掀起新一輪快速增長浪潮。
剛剛上馬的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是“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的第一個國家重大天然氣項目。管線總長度7378公里,設計年輸氣能力300億立方米。主供氣源來自中亞,國內天然氣和新疆煤制氣作為補充。西三線建成后,將惠及沿線10個省區46個地級市106個縣,使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對于改善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深化與中亞各國互利合作、促進管道沿線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西三線總投資1250億元,除中國石油直接投資外,還引入了社保基金、基礎產業投資基金和寶鋼集團,開創了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與國家重要油氣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模式。工程建設將優先采用國產設備和材料,帶動大型壓縮機組、閥門等關鍵裝備自主創新,促進上下游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
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是繼西氣東輸二線之后,我國又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能源大動脈。據悉,中國石油將在此基礎上繼續規劃建設引進境外天然氣,建設西氣東輸四線、五線工程。這些項目建成后,西氣東輸、陜京管道和其他管道的骨干管網共同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海外的天然氣管網。由此形成資源多元、調度靈活的天然氣供應保障體系,全面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為城鄉居民提供穩定、清潔、優質、高效的天然氣資源。
隨著西氣東輸管線的不斷擴建,我國正處在天然氣消費爆發式增長的前夜。今年年底西氣東輸二線全面建成投產后,對我國天然氣生產、消費和市場供求關系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其主要動因是,西二線氣源來自境外中亞天然氣,成本遠高于西一線來自西部塔里木和鄂爾多斯的國產天然氣。進口氣與國產氣之間的巨大差價,將引發市場及有關部門的關注,加快國內外天然氣市場與價格并軌步伐。
第三季度,我國完成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現價銷售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等數據表明,我國石油天然氣采掘業在經歷前幾個月尤其是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速回落后,開始企穩回升。但數據模擬分析表明,我國石油石化產業仍未擺脫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石油消費減速和石油市場疲軟的影響,產業生產建設和企業發展面臨較大困難。
石油石化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但仍未擺脫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
石油化工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1至9月份,我國石油天然氣采掘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017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2%.其中,7月份實現工業總產值1073億元,同比回落5.6個百分點;8月份實現工業總產值1080億元,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9月份實現工業總產值1198億元,同比上升8.6個百分點。7月和8月兩個月增速同比回落,9月份增速同比上升的情況表明,我國石油天然氣采掘業在經歷前幾個月,尤其是二季度的經濟增速回落以后,已開始企穩回升。
1至9月份,我國石油加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454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8.1%。其中,7月份實現工業總產值2508億元,同比回落2.1個百分點;8月份實現工業總產值2645億元,同比增長4.1個個百分點;9月份實現工業總產值284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2.4個百分點。7月份同比回落,8月和9月份同比增長,9月份出現兩位數大幅增長,說明我國石油加工業也開始企穩回升,而且回升勢頭快于石油天然氣采掘業。數據分析表明,第三季度末,我國石油石化產業整體已觸底回升。
今年年初以來,受國內經濟增速減緩、外需不足內需不旺等因素的影響,國內石油消費明顯回落,尤其是第二季度成品油價格“三連跌”,對我國石油石化產業產生了較大影響,生產增速放緩,運行難度增加,產值、銷售、利稅和投資等多項經濟指標出現不同程度的調減和下滑,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經過第三季度的努力,總體形勢已經明顯好轉。
數據顯示,1至9月份,我國石油天然氣采掘業工業增加值增速為3.2%。其中,7月份為2.0%,8月份為5.3%,9月份為6.9%。這些數據表明,第三季度石油天然氣采掘業工業增加值呈逐月回升態勢。1至9月份,我國石油加工業工業增加值增速為5.0%。其中,7月份為4.0%,8月份為 6.2%,9月份為7.7%,表明第三季度石油加工業工業增加值也呈逐月回升態勢。
數據顯示,1至9月份,我國石油天然氣采掘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16.4億元,同比增長7.4%;1至8月份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55.3億元,同比增長7.0%;1至7月份,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9.2億元,同比增長5.4%;呈逐月增長態勢。1至9月份,我國石油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60.2億元,同比增長25.1%;1至8月份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9.6億元,同比增長26.3%;1至7月份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48.7億元,同比增長31.7%,呈現兩位數強勁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1至9月份,我國石油天然氣采掘業實現現價銷售產值10037.2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7月份實現現價銷售產值1077.5億元,同比下降4.8%;8月份實現現價銷售產值2688.7億元,同比下降5.7 %;9月份實現現價銷售產值1197.4億元,同比增長11.1%。7月份和8月份同比下降,9月份出現兩位數快速回升。1至9月份,我國石油加工業實現現價銷售產值24348.2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7月份實現現價銷售產值2572.2億元,同比增長1.6 %;8月份實現現價銷售產值2688.6億元,同比增長5.7%;9月份實現現價銷售產值2813.6億元,同比增長9.9%。呈現逐月快速增長態勢。
石油化工聯合會1至8月份的統計,我國石油天然氣采掘業主營業務收入為8730.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2%;石油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184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3%。1至8月份,石油天然氣采掘業實現利潤總額2838.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2%;石油加工業盈虧相抵虧損323.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加大714.1%。1至8月份,石油天然氣采掘業實現利稅總額4488.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4%;石油加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13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4%。1至8月份,石油天然氣采掘業虧損企業虧損額為49.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7%;石油加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為624.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5.1%。
另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發布的2012年三季度中經石油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第三季度石油產業運行基本平穩,景氣指數為98.3,已連續5個季度回落,連續8個季度低于100點。數據模擬分析表明,雖然我國石油石化產業多項經濟指標企穩回升,出現好轉,但仍未擺脫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石油消費減速,石油市場疲軟的影響。石油加工業虧損額仍然比較大,經濟效益下滑局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石油石化產業生產建設和企業發展仍然面臨較大困難。如果后期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國際石油市場劇烈震蕩,油價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帶動國內成品油價格大幅走低,石油加工業尤其是煉油企業虧損還將進一步增加,石油石化產業還將面臨新的更大困難。
進入2012年第三季度,受美國、歐盟制裁伊朗力度加大,敘利亞局勢緊張等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國內成品油價格“三連跌”之后出現了“兩連漲”。第三季度末受美國大選日益臨近影響,國際石油市場趨向平穩,油價小幅頻繁波動。預計第四季度三地(辛塔、迪拜、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將在現有每桶100美元上方窄幅波動,國際油價劇烈震蕩,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1.受中東局勢緊張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劇烈震蕩,總體上揚
2012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先漲后跌。今年年初,在伊朗核問題、美國經濟復蘇增速等多重因素推動下,國際油價持續沖高,3月初達到年內高點,國內隨之連續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之后受伊朗局勢趨穩、歐債危機惡化、美國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大幅下降,國內成品油價格隨之出現罕見的“三連跌”。
進入第三季度,中東緊張局勢驟然升級,地緣政治再度牽動世界石油市場神經。7月1日,歐盟對伊朗采取的石油禁運措施正式生效,這是歐盟針對伊朗局勢采取的最為強硬的制裁措施。7月12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對伊朗50多個涉及核和彈道導彈項目的實體實施制裁,并增加海灣地區軍事部署。美國和歐盟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力度,伊朗方面則繼續表現強硬態度,警告歐美,如果伊朗安全受到威脅,將阻止“哪怕一滴原油”通過霍爾木茲海峽。國際原油市場緊張氣氛再度升溫。市場擔心,一旦美國與伊朗的緊張態勢升級,伊朗可能關閉霍爾木茲海峽,威脅石油供應。6月份最后一個交易日,紐約油價飆升超過9%。
與此同時,以色列和伊朗關系再度緊張。7月18日,保加利亞發生一起自殺式恐怖襲擊,死傷者多為以色列游客。以色列立即指責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是“幕后黑手”,揚言要展開報復,讓伊朗“付出沉重代價”。敘利亞局勢也急劇惡化,位于大馬士革的敘利亞國家安全總部遭到自殺式爆炸襲擊,包括敘國防部長在內的3名高官被炸身亡,給中東局勢“火上澆油”。受上述因素影響,7月中旬,國際油價連續走高,大幅上漲。7月19日,紐約商品交易所8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2.79美元,收于每桶92.66美元,漲幅達3.1%。9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2.64美元,收于每桶107.8美元,漲幅達2.51%,為兩個月來最高收盤價。歐佩克原油一攬子平均價上升至每桶102.07美元,6月初以來,再度回到每桶100美元以上。
歐美加大制裁力度以來,伊朗繼續堅持強硬立場,并相繼采取一系列反制裁措施,使歐美“禁油令”大打折扣。伊朗與歐洲煉油商達成協議,通過作為中間商的一個私營企業聯合體,借道第三方繼續出口原油,致使歐盟石油禁運執行半個月后,并未取得關鍵性進展。更令人意外的是,韓國、日本和印度相繼松口,表示將重新開始進口伊朗原油。為阻止伊朗的反制裁,7月31日,奧巴馬下令,再次對伊朗發起新一輪制裁,包括對伊朗能源和石油化工行業實施制裁。8月1日,美國國會也批準了針對伊朗能源和造船領域的新一輪制裁法案。國際油價應聲大幅上漲。9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漲至每桶106.12美元,9月交貨的紐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至每桶88.23美元。
進入8月份,隨著歐美制裁伊朗的進一步升級,國際油價持續震蕩上揚。與此同時,熱帶風暴“艾薩克”襲擊美國墨西哥灣,迫使海上人員撤離,生產設施關閉。美國墨西哥灣幾乎所有的石油產能和3/4的天然氣產能停產,更加劇了市場緊張情緒。國際油價隨之大幅震蕩,持續上揚。高企的國際油價,對世界經濟構成威脅。8月28日,七國集團財政部長發表聲明,呼吁石油生產國增加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白宮發言人也表示,美國政府不排除釋放戰略石油儲備的可能性。但由于擔憂情緒始終貫穿整個8月份,加上投資者預期歐美央行將采取更多的貨幣刺激政策,在多種上漲因素的支撐下,8月31日,紐約油價報收于每桶96.47美元,單月上漲9.6%,為2011年10月份以來的最大單月漲幅。倫敦布倫特油價報收于每桶114.57美元,單月上漲9.2%,為3月份國際油價攀上年內高點以來最大單月漲幅。
進入9月份,受市場預期美聯儲將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影響,國際油價繼續上揚。“艾薩克”颶風離開后,美國墨西哥灣油氣生產逐步恢復,產量出現回升,但國際油價不降反升。9月14日,美聯儲宣布,將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支持類證券,直到就業市場出現顯著好轉,并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到0.25%的超低區間,時限至少延長到2015年中。美聯儲決定一出,國際油價隨即大幅上漲。紐約商業交易所10月份交割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1.3美元,報收于每桶98.31美元,創下5月初以來的最高收盤價。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報收于每桶116.9美元。與此同時,一部涉嫌侮辱伊斯蘭教的美國影片,引發中東多國民眾反美抗議示威活動,暴力沖突持續不斷,也為國際油價上漲提供了動力。在美聯儲宣布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的幾個交易日內,國際油價連續上揚,紐約油價一度突破每桶100美元。
9月19日,美國能源署公布數據顯示,9月14日以來的一周內,美國原油庫存增長850萬桶,增幅遠超市場預期。隨著美國大選日益臨近,市場有關美國政府可能在11月大選前釋放戰略石油儲備遏制油價的傳言,因美國原油庫存意外大幅增長得到佐證。此前七國集團呼吁石油出口國擴大原油生產時,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國沙特反應冷淡,稱全球原油供求平衡。此時,沙特卻一改口風,主動跟大型煉油廠協商,表示年內將提供更多原油,并表示將增產原油,將國際油價控制在每桶100美元水平上。
在上述幾方面消息刺激下,國際石油炒家“興風作浪”,大舉拋盤炒作,在游資突如其來的狂轟濫炸下,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在19日收盤前不足1分鐘內下挫超過3美元,一分鐘降幅達到2.4%。幾乎同一時刻,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也在短短3分鐘內,由每桶115.2美元狂跌至111.6美元,報收于每桶111.5美元。國際油價瞬間狂跌的一刻,紐約原油期貨合約成交量由每分鐘131手激增至1.3萬手,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成交量由每分鐘152手激增至1萬手,雙雙創下14年來交易量狂跌之最。
美國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出臺以來,在多種利空因素作用下,國際油價并沒有像以往那樣大幅上漲,而是經過幾個交易日的震蕩上揚后戛然而止,轉呈下挫態勢。9月2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年一度的聯合國大會講話時鄭重承諾,將致力于避免讓伊朗獲得核武器,聲稱以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的時間不是“沒有限度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也在講話中表示,以色列完全有能力摧毀伊朗的核設施。伊朗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再度緊張,引發市場對石油供應的擔憂。國際油價經過連續10多天的下挫后,再度震蕩上揚。9月的最后一個交易日,紐約油價報收于每桶92.48美元,較第三季度第一個交易日上漲8.73美元,漲幅為10.42%;布倫特油價報收于每桶112.19美元,漲幅為15.26%。第三季度國際油價最終以大幅上漲報收。
2.國際游資瘋狂炒作,油價瞬間離奇大跌,引發國際社會普遍關切
北京時間9月18日凌晨,倫敦ICE歐洲期貨交易所原油價格瞬間離奇大跌,3分鐘內,由每桶115.2美元下跌至111.6美元,收盤時報收于每桶113.79美元,狂跌2.46%。ICE歐洲期貨交易所是歐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受監管能源期貨交易所。ICE布倫特原油期貨交易量約占全球原油期貨交易量的40%,有70多個國家的投資者參與交易。
對于此次突發事件的出現,市場上曾有幾種解讀:一是“誤操作”。即基金經理“胖手指”下錯了單。但當時并非原油單個品種交易,而是包括其他商品交易的集體拋售,因而“誤操作”的可能性被排除。二是市場消息利空。當天市場曾傳言美國將釋放戰略石油儲備,但在油價大跌后,白宮官員否認了即將釋放戰略石油儲備的傳言。三是基本面利空。9月14日,美國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利好消息出臺后的一周內,國際油價大幅上揚,美國制造業指數下降。但這也難以解釋油價瞬間的離奇大跌。
更多的市場人士則將目光轉向了高頻交易,認定高頻交易才是此次油價瞬間離奇大跌的罪魁禍首。所謂高頻交易,是指在極為短暫的市場變化中尋求獲利的計算機化交易,交易時間以毫秒計算。其交易速度之快,以至于一些交易機構為爭取這千分之一秒的優勢,索性將自己的“服務器群組”安置在交易所附近或同一座建筑里,以縮短交易指令通過光纜以光速旅行的距離。目前,美國70%以上的股票交易,是由高頻交易完成的。這種由強大的計算機系統和復雜的電腦運算主導的市場交易,能在毫秒之內自動完成大量買賣交易或取消交易指令。高頻交易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市場流動性的同時,也充滿了巨大的風險。股票市場上的許多案例證明,這種越來越神秘的金錢游戲可以將沒有技術支持的普通投資者置于一種完全被動的狀態。而高頻交易的計算機系統一旦出錯,將會在極短時間內給市場以災難性打擊。
此次倫敦油價在出現下跌之前的一分鐘內,交易量僅為152手。但在價格崩盤的第一分鐘內,交易量卻暴增到了1萬手。市場人士據此認定,這種交易速度“只有高頻交易或其他程序交易才做得到”。
近年來,石油等初級產品市場價格頻繁波動,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9月17日,美國原油價格曾出現罕見下跌,黃金、白銀等風險資產價格也隨之聯動走低。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9月18日發表報告稱,這種異乎尋常的波動性已經不能用傳統的供求關系來解釋了,而與初級產品市場日趨“金融化”和投機行為泛濫有關。
這些年來,人們習慣于用發展中大國市場需求增加、惡劣的天氣條件、貿易保護、出口限制和局部戰爭等因素,來解釋國際市場價格頻繁波動的原因。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金融投資者的投機行為,已成為近年來左右國際市場價格的重要甚至主導因素。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金融投資者參與初級產品市場交易的比重不足25%,目前已猛增至85%以上;由投資者管理的初級產品資產也由上世紀末的不足100億美元激增到了2011年的4500億美元;國際游資數額高達8萬億美元以上,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紛紛將目光集中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致使市場交易的初級產品衍生品交易量比實物量高出20倍至30倍。這種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的狀況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擔憂。隨著金融投資者的大量涌入,初級產品市場與金融市場之間呈現越來越高度緊密的關聯性,由此產生的波動性已經無法體現正常的市場供求關系。全球社會資源的配置和實體經濟的運作遭受影響在所難免。
美國金融市場左右全球金融市場。本世紀初,以網絡虛擬經濟為代表的科技股泡沫破滅后,為拉動陷入頹勢的本國經濟,美國政府轉而借助其軍事和金融優勢,通過軍事和金融的雙重擴張,來刺激和提升美國經濟。10多年來,大量金融資本涌入國際商品市場,其中尤以原油首當其沖,成交量擴大了8倍,持倉量增長近4倍。隨著“石油金融”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全球原油市場的波動率已經上升到了25.6%以上。金融資本在為國際石油市場帶來流動性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難以預料的風險。盡管這些年來,隨著數字化、網絡化向縱深發展,石油市場運作手段有了很大提高,交易深度和交易水平快速提升,但仍然難以承受在短時間內突然上升的成交量。美國東部時間9月17日13時50分之前,布倫特原油在3個小時內平均成交量還維持在每分鐘600手的水平上,13時51分時成交量僅有150手。隨后,在13時52分增至2300手,13時55分時達到1.0246萬手。伴隨著成交量瞬間暴增的是國際油價的劇烈波動。13時51分時,布倫特原油價格每桶下跌了1.8美元,之后2分鐘下跌0.83美元,到13時54分又暴跌1.87美元,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里狂跌4.5美元。
此前,白宮一直在暗示可能會釋放戰略石油儲備以打壓油價,并多次要求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機構IEA進行聯合拋儲。奧巴馬也多次表示,無法容忍油價上漲危及美國的經濟及消費者的購買力。而在國際油價“閃崩”次日,沙特石油部長也表示“正努力帶動油價走低”,稱油價回落至每桶100美元之前,沙特不會停止增產。雖然沒有明確的信息證明,9月18日的國際油價瞬間離奇下跌是有預謀的打壓,還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但即便是前者,當事者顯然也不會承認。
國際游資瘋狂炒作、高頻交易帶來的市場投機風險,令全球震驚。毫無疑問,國際游資瘋狂炒作,既然可以把國際油價瞬間拉下來,也可以瞬間推上去,這顯然更令國際社會和消費者擔憂。至于其中隱藏的政治圖謀和其他風險,則更高深莫測。事件的出現,給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敲響了警鐘。采取有效對策,提高實體市場的交易透明度,加強對金融投資者的監管,引入交易稅制度,加大投機成本,限制投機行為,穩定石油等初級產品市場和價格,已成為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重大利益關切。
3.三地原油市場移動平均價格高位運行,國內成品油價格“兩連漲”
2012年第三季度,受國際油價大幅震蕩的影響,國內成品油價格先后進行三次調整,其中一次下調,兩次上調。7月11日的下調,是沿襲第二季度成品油價格“三連跌”下行走勢,國家發改委依照成品油定價機制規定進行的例行調整。第二季度最后一個工作日,國際油價實際上已震蕩上揚至每桶80美元以上,下調當日已進入上行通道。但由于三地原油價格平均變化率已下探并維持在“-4%”以下,國內成品油價格的“第三跌”,仍按規定予以兌現。
“第三跌”政策落實期間,中東局勢驟然緊張,國際油價連續6個交易日大幅上漲,三地原油價格平均變化率迅速上升,帶動國內成品油市場回暖,各地油品銷售企業積極補倉。7月17日,三地原油價格平均變化率止負轉正,均價為每桶103.7美元,兩天后漲至每桶106.3美元。國內成品油市場隨即做出反應,汽柴油出廠價一周內漲幅每升達300元左右。為平衡煉油與銷售環節比價關系,兩大石油公司上調大區調撥價,區內成品油調撥價每噸上調50元,區外成品油調撥價每噸上調100元。
7月27日,三地原油價格平均變化率達到3.95%,當月最后一個工作交易日突破“+4%”調價紅線已無懸念。市場預計,8月9日前后,三地原油價格平均變化率將超過“+7%”以上。屆時上調窗口將打開,國內成品油價格將閃別“6元時代”,重回“7元時代”。
8月9日,國家發改委如期宣布,8月10日零時起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390元和370元。折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售價分別提高0.29元和0.32元。上調后的北京地區92號汽油最高零售價為每升7.62元,0號柴油最高零售價為每升7.57元。
此次國家發改委上調成品油價格,時間點選擇得恰到好處,顯著特點是“快”。以往發改委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時,考慮到公眾承受力等因素的影響,往往要推遲一段時間。包括此次調整在內,今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已調整6次,其中3次上調、3次下調。除第二次上調時間推遲一周外,其他5次基本上都是條件滿足后便立即進行調整。此次調價預期推出時,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的7月份CPI是1.8%,創30個月來新低,呈現明顯回落態勢,表明國內通脹壓力有所緩解,成品油價格上調不會引起市場太大波動。由于前期成品油價格“三連跌”,造成煉化企業大面積虧損,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油價上調有利于石油企業總體減虧。隨著秋收大忙季節的到來,柴油市場將迎來消費旺季,油價上調,也有利于保障國內柴油市場供應。
8月15日,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不到5個工作日,國際油價接連大幅上漲,創3個月來最高。三地原油價格平均變化率隨之達到“+2.17%”,快速接近“+4%”調價紅線。業內分析人士預計,8月23日,三地原油價格平均變化率將越過“+4%”調價紅線。9月8日,將滿足連續“22個工作日”的調價條件。屆時,三地原油價格平均變化率將上推至6.5%以上,國內成品油價格將再次上調。
油價再次上調的預期,刺激市場做出迅速反應。反應最快的是山東地方煉油企業,8月15日當天,柴油出場價每噸就上調了20元。市場觀望情緒和惜售心理隨之加重,柴油批發價不斷向零售到位價靠攏,市場投機也開始有所抬頭。除個別汽柴油價格沒有上調到位的地區仍在小幅推漲外,多數地區的加油站都停價待漲,個別地區甚至出現柴油供應短時間緊俏的情況。與此同時,隨著沿海休漁期陸續結束,三秋大忙季節的到來,市場進入旺季備貨期。在保增長政策的帶動下,國內基建和工礦企業開工率提升,物流業也步入旺季,柴油市場供應迎來年內需求高峰期,由此引發市場對柴油緊張情況再度出現的擔憂。
此一時彼一時。去年同期出現的柴油緊張,主要受當期國際油價震蕩下行,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調,煉油企業大面積虧損影響,加之地方煉廠停產檢修較多,開工不足,造成柴油供應趨緊。今年的情況則大不一樣,大的市場背景是油價大幅上揚,而不是震蕩下行。8月10日的成品油價格上調和預期中的再次上調,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煉油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煉廠開工率將隨之提升。加之近期國內石油儲備建設加快,收儲力度加大,庫存大幅增長,資源儲備比較充足。另外,今年同期和去年同期面臨的經濟大環境也不一樣:去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國內石油消費在開年經濟的強有力拉動下大幅增長,而今年的國內石油消費增幅明顯放緩。隨著國家各項保增長措施的推出,國內經濟穩中求進,市場正由淡季向旺季轉換,加之兩大石油公司的精心組織,周密安排,提前準備,開足馬力生產,庫存上升,資源充足,供應充分,柴油緊張的概率不大,甚至可以完全排除。
有鑒于此,反倒值得各方面思考的是,現行成品油調價機制在應對國內外市場變化中,日益表現出的不適應及種種弊端,造成國內石油市場和價格上的一定程度扭曲,已成為影響石油供求關系,造成供需失調,引發市場恐慌情緒和惜售心理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國內市場上出現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中找到原因。許多情況下,從原油生產、煉油加工到成品油儲運,直至終端成品油銷售,各個石油保供環節運行平穩,資源充足,供應并不緊張,更沒有斷檔。但隨著國內成品油調價頻率逐步加快,一次又一次即將到來但并沒有到來的調價預期吊足了市場胃口,導致觀望情緒和惜售心理出現,造成短時間內的虛假供應緊張,而實際上并非真的缺油。隨著國內外石油市場關聯度的進一步加深,成品油流通領域面臨的問題將更多、更大和更加復雜多變。只有加快和深化包括成品油定價機制和流通體制在內的石油市場化改革,才能更好地面對已經和將要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9月初,在市場的預期中,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塵埃落定。9月10日晚,國家發改委宣布,11日零時起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幅度為汽油每噸550元,柴油每噸540元。折算到零售價格,93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零售價格分別上漲0.41元和0.46元。北京地區92號汽油每升8.06元,上漲0.44元;0號柴油每升8.04元,上漲0.47元。這是年內第四次成品油價格上調,也是成品油價格“三連跌”后的“兩連漲”。國內成品油價格閃別“6元時代”一個月后,又告別“7元時代”,重返“8元時代”。
此次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在預期中出現,并且準時調整到位,反映出國內油價操作日漸透明,運作日趨成熟。可資的例證是,調價時間和新華社每日公布的國際三地原油價格平均變化率完全吻合,多個市場分析機構據此連續、準確地預測和預報了調價時間與幅度。但9月19日前后國際石油市場上出現的復雜情況,卻使一些市場分析機構的預測落了空。當時,國內多數市場分析機構預測,國內成品油價格“兩連漲”后,10月初將打開窗口再次下調。現在看來,當時出現的油價離奇大跌是國際游資瘋狂炒作、高頻交易的結果。面對這種不受市場供求關系支配的反常市場交易價格,正常的市場分析預測顯然無能為力。
9月11日,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后的一周內,國際油價持續大幅上漲。9月19日成為轉折變化的時間節點。當天國際油價瞬間離奇大跌,但很快就止跌上揚。9月29日為第三季度最后一個交易日。當天,國際油價震蕩上揚。收盤時,紐約市場1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34美分,報收于每桶92.19美元,漲幅為0.37%。整個第三季度,紐約市場油價上漲7.23美元,漲幅為7.84%。倫敦布倫特市場11月交貨的原油期貨價格上漲38美分,報收于每桶112.39美元,漲幅為0.34%。整個第三季度,倫敦布倫特市場油價大漲14.59美元,漲幅為13%。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依據的國際三地原油移動平均價格變化率為“-1.03%”,均價為每桶109美元,仍在每桶100美元上方運行。
4.第四季度國際油價將在現有水平上窄幅波動,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季度國內成品油價格“兩連跌”,主要是受國際油價大幅震蕩走高的影響。而國際油價大幅震蕩走高的主要原因,又是國際金融層面特別是國際游資瘋狂炒作的結果。
6月份以來,美聯儲一再暗示將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上兩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出臺后,都引起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市場推漲情緒被迅速點燃,大量風險資金涌入原油市場,致使原油基金凈多持倉增長了92%。第三季度末,美國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出臺后,奧巴馬政府暗示將釋放戰略石油儲備,打壓油價。原油基金聞訊快速減倉退出,國際游資更以罕見的速度逃離市場,致使國際石油市場閃現高頻交易,國際油價瞬間離奇大跌。國際游資出逃預示,金融層面推波助瀾影響國際石油市場和價格的因素削弱。進入第四季度,隨著國際游資大量減倉退出,國際石油市場將回歸供需基本面,石油供求關系將成為影響國際油價的主導因素。
長期來看,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美國經濟增長乏力,進入第四季度和2013年,全球經濟仍將呈現低迷態勢;歐盟和美國石油消費將繼續萎縮,日本石油需求增長,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回落空間;新興市場國家和亞太地區仍將成為拉動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主導力量,但增幅將有所減緩。全球石油消費增長乏力,將對石油市場需求構成較為長期的利空。與此同時,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成員國持續增產,全球原油供應總量已攀升至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伊拉克、利比亞原油生產已恢復到戰前水平,增勢不減;北美、南美產油國家石油增勢也較強勁。總的來看,未來一個時期,全球石油供應仍存在較為長期的增長空間,國際油價持續震蕩走高的動力不足,將在現有水平上窄幅波動,趨向平緩。
短期來看,中東緊張局勢仍將成為推動國際石油市場頻繁波動、大幅走高的短期主導因素。但隨著美國大選的日益臨近,奧巴馬政府一方面試圖保持對伊朗的高壓制裁態勢,以迫使其就范;一方面試圖保持對國際油價的常態化控制,以穩定市場,壓低油價,爭取選票。而對于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成員國來說,每桶100美元的國際油價是其心理關口,況且歐佩克成員國也有增產潛力,支撐其將國際油價保持在預期水平上。沙特和伊朗關系破裂以后,雖然歐佩克組織內部出現分化,平衡國際石油供求關系的能力大打折扣,但就沙特一支獨大的情勢和伊拉克、利比亞等國家的增產潛力來看,歐佩克仍然有能力對國際油價施加控制和影響。
國際權威機構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今明兩年,全球石油消費增速僅為1%和1.3%,主要是因為美國、歐盟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石油消費疲軟,增長趨緩。與此同時,由于產油國產出平穩增長,2012年全球石油供應量將增長3.5%,供大于求2.2個百分點。進入第四季度和2013年,全球石油仍然供略大于求,國際油價震蕩上行空間受限,疲軟的全球經濟和石油消費將限制油價漲幅;現有每桶100美元的國際油價,將成為產油國和消費國都能接受的預期水平;國際油價將在這一預期水平上窄幅波動,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受中東地緣政治特別是伊朗局勢動蕩的影響,國際油價短期內大幅走高的可能性較大,但長期持續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受歐債危機變化和美國庫存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國際油價短期內大幅走低的可能性較大,但長期持續大幅走低的可能性也不大。綜合上述因素,國際三地原油平均價格將在現有每桶100美元上方的預期水平窄幅波動運行。